丰田涨价,国内车企“危” 还是 “机” ?
发表于2025/3/5

惊爆!丰田打响价格上调第一枪
就在最近,汽车行业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丰田汽车正式官宣,从 2025 财年上半年(4 月至 9 月)起,零部件采购价上调 10% 起 ,最高甚至可能达到 15%!这一消息瞬间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要知道,丰田作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巨头,一举一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供应链更是涵盖全球 6 万多家供应商,这次采购价的大幅上调,无疑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丰田为何突然涨价?
丰田此次大幅涨价,绝非一时冲动,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全球能源价格的飙升是首要因素。近年来,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犹如坐过山车般持续攀升,这使得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成本大增。就拿汽车零部件制造来说,能源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消耗品,无论是金属冶炼、塑料成型还是电子元件制造,都离不开大量的能源供应 。能源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零部件生产成本的直线上升。比如,钢铁作为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原材料,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成本占比相当高,能源价格上涨使得钢铁价格也水涨船高,进而影响到以钢铁为原料的发动机缸体、车身骨架等零部件的成本。
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不容忽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对于劳动力权益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等不断上涨。在日本本土以及丰田在全球各地的生产基地,都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以丰田在美国的工厂为例,近年来,当地工会不断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导致丰田在人力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而且,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丰田也不得不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这进一步加重了人力成本负担。
再者,供应链的稳定需求也是推动涨价的重要原因。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极其复杂,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众多供应商。在过去几年里,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次供应链危机,如芯片短缺、物流受阻等问题,给汽车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丰田为了确保自身供应链的稳定,需要给予供应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通过提高零部件采购价格,可以让供应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设备升级、技术研发以及应对突发风险等方面,从而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例如,在芯片短缺期间,丰田通过与芯片供应商加强合作,提高采购价格,优先确保了自身芯片的供应,减少了因芯片短缺导致的生产停滞。
国内车企集体破防?
(一)成本压力初现
丰田此次零部件采购价的大幅上调,对国内车企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首当其冲的便是成本压力的陡然增加 。国内众多车企与丰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供应链联系,许多零部件供应商同时为丰田和国内车企供货。丰田提高采购价格后,这些供应商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量,很可能会对国内车企的供货价格也进行相应调整。例如,一些生产汽车电子元件的供应商,在接到丰田的涨价订单后,可能会将原本供应给国内车企的同类电子元件价格提高,这将直接增加国内车企的生产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汽车生产中,零部件成本通常占整车成本的 60% - 70%,如此高的占比意味着零部件价格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对整车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受到了严峻挑战。在丰田宣布涨价后,供应商可能会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斜到丰田的订单上,因为与丰田合作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这就可能导致国内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出现延迟、短缺等问题。以汽车芯片供应为例,在过去芯片短缺的时期,一些供应商优先保障了像丰田这样的大客户的需求,使得国内部分车企因芯片供应不足而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如今,丰田的涨价行为可能会再次引发类似的供应链危机,国内车企在零部件供应方面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市场竞争加剧
丰田零部件采购价的上涨,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使得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内车企往往需要在价格上做出让步,以吸引消费者。然而,丰田涨价导致的零部件成本上升,却让国内车企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跟随涨价,那么在价格上就会失去竞争力,消费者可能会转而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其他品牌车型;如果不涨价,那么就需要在成本控制上绞尽脑汁,甚至可能会压缩利润空间 。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打得如火如荼,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和降价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丰田的涨价行为无疑给国内车企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些原本在价格上与丰田车型相差不大的国产车,可能会因为丰田的涨价而获得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并非绝对。因为国内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旦无法有效应对丰田涨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就可能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而且,为了降低成本,
一些车企能会采取降低配置、使用低成本原材料等措施,这又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进一步削弱市场竞争力。
国内车企的应对之策
面对丰田零部件采购价上调带来的巨大冲击,国内车企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制定应对策略,力求在这场危机中化危为机。
(一)加强自主研发
加强自主研发是国内车企减少对外部零部件依赖、降低成本的根本之策。近年来,许多国内车企都加大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招揽了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致力于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以比亚迪为例,其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研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不仅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赢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通过自主研发,比亚迪不仅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还能够根据自身的产品需求进行零部件的定制化生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长城汽车也在积极布局自主研发,构建了从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长城汽车研发的蜂巢易创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旗下的多款车型,有效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而且,长城汽车还在不断加大在智能驾驶、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力求在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中占据技术制高点。 据统计,近年来国内车企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部分头部车企的研发投入占比甚至超过了 10%。
(二)优化供应链管理
优化供应链管理是国内车企降低成本、增强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一些车企开始构建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与多个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这样一来,当某个供应商出现价格波动、供应中断等问题时,车企可以迅速切换到其他供应商,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例如,吉利汽车在零部件采购方面,与全球众多优秀的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培育国内的供应商,提高国内采购的比例。在丰田宣布零部件涨价后,吉利汽车凭借其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成功降低了因供应商价格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 。
还有车企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它们与供应商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等工作,通过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比如,上汽集团与部分核心供应商成立了联合研发小组,共同研发新型零部件,降低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上汽集团还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增强供应商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此外,车企还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通过实时监控零部件的库存、生产进度、物流运输等信息,车企可以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采购策略,避免库存积压和缺货现象的发生,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
(三)提升品牌价值
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差异化,是国内车企提高消费者认可度、减轻成本压力的有效途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价值高的车企往往能够获得消费者的更多信任和青睐,从而在价格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国内车企纷纷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售后服务、开展品牌营销活动等方式,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蔚来汽车以其高端的品牌定位、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蔚来汽车不仅注重产品的性能和配置,还在售后服务方面下足了功夫,为用户提供了包括换电、上门维修、道路救援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这些举措使得蔚来汽车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即使在面临成本压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此外,国内车企还通过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例如,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发力,其车型搭载的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吸引了众多对科技感和智能化有较高需求的消费者。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小鹏汽车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
未来汽车市场格局展望
丰田此次零部件采购价的上调,无疑为国内车企敲响了警钟,也为整个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车企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严峻。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场变革中,国内车企若能积极应对,加快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步伐,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竞争力,就有望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内车企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供应链体系的日益完善,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实现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 的华丽转身。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国内车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领先地位,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让我们拭目以待,看国内车企如何在这场汽车产业的变革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