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国7月车市销量猛增,背后藏着这些惊人秘密
发表于2025/8/13
日媒聚焦:中国车市的惊人数据
近日,意昂《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一则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8 月 11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 月中国汽车销量(含出口)达到了令人惊叹的 259.3 万辆,同比增长 14.7%!在全球车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这一成绩可谓十分亮眼,也让众多汽车行业从业者和爱好者们不禁对中国汽车市场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要知道,通常情况下,7 月是汽车销售的传统淡季,消费者购买意愿较低,而今年中国车市却能在此时实现销量大增,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数据解读:增长背后的多维度剖析
整体销量:爆发式增长
从整体数据来看,7 月 259.3 万辆的销量成绩十分突出。对比以往同期数据,今年的增长幅度相当可观。要知道,在过去,7 月作为汽车销售淡季,销量通常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增长也较为平缓。但今年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同比 14.7% 的增长率,显示出中国汽车市场强大的消费潜力和活力。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一数据的变化让整个汽车行业为之一振。 而 1-7 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823.5 万辆和 1826.9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7% 和 12%,产销增速较 1-6 月分别扩大 0.2 个和 0.6 个百分点,持续的增长趋势也表明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中。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渗透率飙升
新能源汽车在这场销量增长的盛宴中,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主角。7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4.3 万辆和 126.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6.3% 和 27.4%,这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燃油汽车。并且,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8.7%,与以往月份相比,渗透率有了大幅提升。在过去,新能源汽车虽然也保持着增长态势,但占比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如今,几乎每卖出两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这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也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正逐步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选择。1-7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823.2 万辆和 82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9.2% 和 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5%,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趋势愈发明显,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出口表现:海外市场大放异彩
中国汽车的出口成绩同样令人瞩目。7 月,汽车出口 57.5 万辆,环比下降 2.8%,但同比增长 22.6%。1-7 月,汽车出口 368 万辆,同比增长 12.8%。在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尤为强劲,成为拉动汽车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7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 22.5 万辆,环比增长 10%,同比增长 1.2 倍;1-7 月累计出口 130.8 万辆,同比增长 84.6%。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整体汽车出口的增长速度,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凭借其先进的技术、高性价比的产品,逐渐崭露头角,赢得了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睐。许多国家的街头,都能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身影,从欧洲的繁华都市到东南亚的新兴市场,中国汽车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增长原因: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政策支持:以旧换新等政策发力
政策的东风无疑是推动汽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政府大力推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为汽车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补贴措施纷纷落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许多地方政府根据车型、价格等因素,给予消费者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补贴。 就像在炎热的夏日里送来了一杯清凉的饮料,这些补贴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消费者只需将旧车置换,就能享受到购车补贴,这不仅降低了购车成本,还解决了旧车处理的烦恼。数据显示,在政策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消费者数量大幅增加,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也纷纷出手,成为推动汽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而且,除了以旧换新补贴,政府还在购车税收、新能源汽车购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方位促进汽车消费。
车企策略:新车型密集投放
各大车企也在这场销量增长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们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新车型,涵盖了不同级别、不同价位和不同能源类型,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比亚迪在 7 月动作频频,推出了多款备受瞩目的新车型。海狮 06 DM-i 和 EV 正式上市,以其时尚的外观、先进的技术和出色的性能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海狮 06 DM-i 搭载第五代 DM 混动技术,实现了超低油耗和超长续航,让消费者在享受驾驶乐趣的同时,无需为油耗担忧;而海狮 06 EV 基于 e 平台 3.0 Evo 打造,具备高效的动力系统和快速的充电能力,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的出行体验 。 特斯拉也不甘示弱,秋季即将推出全新车型 Model Y L。这是一款大六座豪华纯电 SUV,不仅在空间上进行了大幅升级,满足了家庭用户对于大空间的需求,还在动力和配置上有所提升,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为消费者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和更稳定的驾驶感受 。小米汽车同样表现出色,凭借其独特的科技属性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小米汽车注重智能化配置的应用,让消费者在车内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智能生活,其出色的续航能
力和安全能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这些新车型的推出,就像一场精彩的汽车盛宴,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为汽车销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进步:新能源技术优势凸显
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汽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岚图汽车的 5C 超级快充技术,15 分钟就能充满 515 公里电能,让用户告别充电焦虑,大大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比亚迪第五代 DM 技术实现超低油耗,实际百公里油耗仅 2.9L,发动机热效率高达 46.06%,综合续航里程达 2100 公里,在技术上实现了对传统燃油汽车的超越 。在智能驾驶领域,众多中国品牌也走在了前列,通过不断研发和创新,实现了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安全、更便捷的驾驶体验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充电桩在城市街头、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落户,让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变得更加便捷。就像加油站遍布各地一样,充电桩的日益增多,让消费者不再为充电问题而烦恼,进一步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行业影响:重塑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内市场:传统与新能源的博弈
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对国内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昂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呈现出全新的态势。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传统燃油车市场在 7 月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7 月,国内传统燃油车销量达到 98.1 万辆,同比增长 8.4%,连续两个月保持增长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传统车企在市场定位和促销策略上的积极调整。为了与新能源汽车争夺市场份额,许多传统燃油车企纷纷将价格下调至 8 万元以下,并提升配置,极大地提升了燃油车的性价比,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一些日系品牌和国产传统车企,通过推出价格亲民、配置丰富的车型,成功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在 A 级市场,传统燃油车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1-7 月的累计销量为 436.8 万辆 。虽然整体销量仍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跌幅正在逐步收窄,显示出传统燃油车市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正逐渐恢复活力。
新能源汽车则延续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7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共计 126.2 万辆,同比增长 27.4%,渗透率达到 48.7% ;1-7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共计 822 万辆,同比增长 38.5%,渗透率达到 45% 。在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更是在单月达到了 54.5%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也促使传统车企加快了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步伐。许多传统车企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车型,试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和混动技术上的优势,推出了多款畅销的新能源车型,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军企业;吉利汽车也在新能源领域不断发力,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产业,以及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复苏,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时间,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够在技术研发、产品优化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传统燃油车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两者在市场中的博弈,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国际市场:冲击与被冲击
中国汽车出口的大幅增长,对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量持续攀升,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2024 年 1-7 月,汽车出口 368 万辆,同比增长 12.8%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的重要力量。在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更是表现强劲,成为拉动汽车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7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 22.5 万辆,环比增长 10%,同比增长 1.2 倍;1-7 月累计出口 130.8 万辆,同比增长 84.6%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其先进的技术、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对传统汽车强国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不断增长,一些车型的销量甚至超过了当地品牌的同类车型,这让欧洲汽车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汽车出口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纷纷出台贸易壁垒,试图限制中国汽车的进口。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比亚迪、吉利、上汽等车企在原本 10% 的关税基础上,被额外加征 17%-35.3% 不等的反补贴税 ,这使得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成本大幅提高,竞争力受到影响。美国从 2024 年 9 月起,直接把来自中国的电车关税加到了 100% ,这几乎阻断了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发展之路。一些国家还在技术标准、环保要求等方面设置障碍,增加了中国汽车进入当地市场的难度。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汽车企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大在海外市场的研发和生产投入,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规避贸易壁垒。上汽集团在海外构建了包括创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中心、供应链中心及金融公司在内的汽车产业全价值链,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方面不断创新,其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越来越好,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未来展望:持续增长还是面临变数?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态势仍将持续,但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意昂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政策支持仍将是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有望继续出台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以旧换新、购车补贴等政策,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车热情 。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需求增长迅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选择。车企也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车型,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汽车市场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但汽车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产生一定影响,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补贴退坡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可能会增加,从而影响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仍然存在,可能会对汽车生产和销售造成一定的制约。芯片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导致部分车企产能受限;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则增加了汽车的生产成本,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可能会对中国汽车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市场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动环节:读者观点大征集
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大家也对中国车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认为中国车市在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突破?新能源汽车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传统燃油车又将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是政策的持续推动,还是技术的创新突破,会成为中国车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呢?期待大家畅所欲言,一起探讨中国车市的未来走向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