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污”到“绿”的华丽转身

发表于2025/8/6

“小、散、乱、污” 成过去

曾几何时,意昂体育4扬州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虽有着蓬勃的发展态势,但在环保层面却深陷泥沼。那时,行业内中小企业众多,它们犹如散落在各处的珍珠,却缺乏有效整合,呈现出 “小、散、乱、污” 的局面 。
在喷涂作业集中区域,景象杂乱无章。简易搭建的喷涂车间星罗棋布,厂房破旧不堪,墙体斑驳,有的甚至仅用彩钢板随意拼凑而成,毫无隔音、隔热与环保可言。车间外,各类管材、工具随意堆放,地上油漆污渍斑斑,与周边整洁的城市环境格格不入。走进车间,内部布局混乱,喷漆设备陈旧落后,喷枪随意摆放,漆雾弥漫在空气中,工人仅戴着简易口罩进行作业,毫无安全与环保保障。
污染问题更是触目惊心。废气方面,因缺乏专业废气处理设备,喷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大气。这些废气不仅气味刺鼻难闻,还会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等污染物,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威胁市民身体健康。废水排放同样令人担忧,清洗喷枪、设备以及车间地面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重金属、有机物和颜料等污染物,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附近河流。时间一长,河流变得浑浊不堪,水体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固体废物处理也毫无章法。废弃的油漆桶、沾染油漆的抹布、报废的零部件等随意丢弃在厂区角落或露天堆放,既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又会在雨水冲刷下,使其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若被人体吸收,还会引发各种疾病。
这种混乱的生产模式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从长远来看,也制约着产业自身的发展。随着环保政策日益严格,这些 “小、散、乱、污” 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环保检查和整改要求,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

集中治污,开启绿色蝶变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和产业发展需求,扬州市宝应县率先破局,引进绿岛汽车集中喷涂公共服务中心项目,为汽车零部件产业污染治理带来曙光 。该项目位于望直港镇耿耿工业园区,总投资 1.5 亿元,一期占地 28 亩,租赁厂房 1 万平方米 ,新上国内领先喷涂生产线 2 条、电泳生产线 2 条、进口先进喷涂机器人 6 台,设备投入 4500 万元左右,可替代服务园区内零散喷涂企业 20 余家 。
从废气处理来看,项目配备每小时 40 万立方米废气处理系统,引入国内先进的 RTO 废气处理设备,投资达 1500 万元左右。车间废气先经沸石转轮吸附,将低浓度、大风量的废气浓缩为高浓度、小风量的废气,再脱付给文烧炉,通过天然气燃烧进行高温处理,使 VOCs 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净化效率达 99.2%,且所有排放指标均在线检测,确保废气处理的合规性与稳定性。
废水处理同样毫不含糊,项目设有日处理 180 吨废水设施,集成日本久保田膜生物反应技术,通过格栅、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膜池等一系列处理单元,对废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颜料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中水回用率超 60%,既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又降低了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在能源回收利用上,项目与浙江大学合作,引入能源回收技术,在涂装车间部署热泵余热回收系统。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将其转化为可再次利用的能源,用于车间供暖、生产用水加热等,年回收热能相当于 1200 吨标准煤,推动天然气消耗量降低 45%,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逾 1500 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该项目采用 “集约建设,共享治污” 模式,汽配企业只需把产品运到这里,中心根据客户要求完成喷涂后再打包送回。通过集中收集治理喷漆污染物,中小微企业无需再自行建设昂贵的治污设施,治污成本下降超 30% 。这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治污难题,还提升了区域污染治理水平,改善了周边环境质量,为产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电利用,注入绿色动能

在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绿色发展的另一大亮点 —— 绿电利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走进园区,便能看到许多企业的屋顶上整齐排列着一片片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为企业生产注入绿色动能 。
江苏明智车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扬州供电部门的全力协助下,明智车业建设了 1600 千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该项目宛如一个绿色能源工厂,仅今年 6 月份就产生了 25 万千瓦时的绿色电能,按照当地电费价格计算,节省电费约 10 万元 。这些绿色电能直接接入企业生产线,满足了部分生产用电需求,不仅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还减少了对传统火电的依赖,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
像明智车业这样的企业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宝应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共有 26 家企业安装了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总装机达 1.56 万千瓦,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群 。据测算,这些项目年发电量可达 2100 余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使用量约 8400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2700 余吨 ,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绿电利用在环保层面的显著成效。
在推动企业绿电利用过程中,国网扬州供电公司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司积极开辟服务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绿色通道”,提供从项目规划、并网申请到设备安装的全程服务 。在项目规划阶段,供电公司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屋顶面积、用电需求等实际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制光伏发电项目方案,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并网申请环节,简化手续流程,安排专人负责对接,缩短审批时间,让企业能够尽快实现并网发电 。设备安装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确保设备安装质量,保障光伏发电项目稳定运行 。

挑战与机遇并存

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诸多挑战如影随形 。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意昂体育4部分企业由于资金与人才的限制,在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上进展缓慢 。例如,在涂装工艺的绿色化改进上,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型环保涂料和先进涂装技术,仍依赖传统高污染工艺,导致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 。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电机高效节能技术等,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扬州部分企业也存在一定差距,这制约了产业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下的快速发展 。
产业链协同也是一大挑战 。虽然扬州拥有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由于各自为战,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采购成本较高 。在产品研发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较少,无法充分整合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此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配套能力也有待提升,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外地采购,增加了物流成本和供应风险 。
然而,这些挑战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技术创新难题,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扬州大学与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针对绿色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等开展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这种合作不仅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
产业链协同挑战促使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一些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整合产业链资源,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开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宝应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内的部分企业共同组建了产业联盟,统一采购原材料,共享技术和市场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还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

未来蓝图:绿色持续远航

展望未来,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绿色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前景一片光明 。在产业规模上,预计到 2025 年,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力争突破 1000 亿元,全部工业开票达 1150 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扬州市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仪征市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强化以商引商、精准招商,仅 2024 年就签约落户亿元以上项目 16 个,签约总投资 74.4 亿元 ,为产业规模扩张注入强大动力 。
技术创新层面,扬州制定了清晰的目标 。计划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90 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0 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 250 件,省级以上 “两站三中心” 累计达 100 家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潍柴亚星共建 “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聚焦 L4 级园区物流车研发,便是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 。未来,扬州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绿色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
在产业链完善方面,扬州致力于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占比,目标在 2025 年达到 50% 以上 。极悦平台为此,扬州积极布局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围绕电动汽车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招引优质项目,完善产业链条 。国轩高科(扬州基地)规划年产 30GWh 动力电池,蜂巢能源扬州工厂 2024 年投产后新增 15GWh 产能 ,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有力推动扬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完整性 。同时,扬州还将引导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多场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特定区域的商业化应用,力争打造省级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 ,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迈进 。
可以预见,在 “集中治污 + 绿电利用” 的双轮驱动下,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将沿着绿色发展道路持续远航,不仅为扬州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重要力量 。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新用户注册
用户名: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我已阅读并同意<<募飞力产品商行协议>>